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正在各地热映,围绕该片的种种评论纷繁复杂、褒贬不一,而电影之外的故事更叫人啼笑皆非。据说在电影院里,有个不知好歹的年轻人看到银幕上的日本鬼子把中国妇女压在身下,禁不住发出了笑声,结果被身后的“爱国之士”饱以老拳。没有嗜痂之癖,怎会对历史的伤疤甘之如饴,并且从中找到现时的乐趣?不过既然这是个被管得很舒服,做鬼也幸福的“病态民族”,似乎一切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当然,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大都会感到沉重、悲痛,甚至义愤填膺。有的小朋友走出电影院,会高喊一声“打倒狗日的日本”,还立志长大后当将军,对日本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然而这种看似“正常”的情绪,恰恰是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值得警惕的原因——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因为即便导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拍得足够客观、真实,但对于一群心态狭隘、情绪偏激的观众来说,最终收获的仍然是仇恨的恶果。
不是替日本人辩护,更没有否定历史的意思,但张口“南京大屠杀”,闭口“三十万遇难同胞”,那么关于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国的诸位所依据的知识究竟来自何处?是那本对“大跃进”语焉不详,对“文化大革命”闪烁其词,对“六·四事件”绝口不提的教科书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惜酷爱给日本人上历史课的中国人活像个当众便溺的无赖,自己的裤子还没提起来,居然指责随地吐痰的人没有公德。这种感觉滑稽有余,却不免少了些义正词严的底气。
可以对几千万同胞死于“人造饥荒”无动于衷,可以对天安门前的殷殷血迹视而不见,甚至可以装傻扮痴,拿无知当无畏,对罪恶与悲剧的肇因提出无耻的异议。爱国愤青的反日情绪是真实的,但他们的民族情感丝毫也不真诚!如果铭记历史只为传播仇恨,这种记忆是否还有意义?如果中国人民的感情只是建立在选择性记忆的基础上,这种“选择性的感情”是否值得尊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更敢于探究历史的真相!全面的了解历史,人类才会变得宽容、懂得反思,并从反思中汲取进步的智慧与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全世界都对不起中国的迷思,不再自以为清白无辜——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才会明白,须要反对的不是什么人,而是罪恶本身。否则一旦碰触了那根敏感的民族主义神经便喊打喊杀,岂不是要连自己也消灭干净才能化解心头的仇恨吗?毕竟古往今来,伤害中国人最深重的,恰恰是中国人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