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笑看“檄文”付水流

股市熊出没,危险,新华社不得不于七月一日播发“救市檄文”——《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以下简称《通信》)予以打击。次日收盘,上证指数微涨0.13点。三日,上证指数大幅低开,在创出本轮调整新低2566.53点后,最终逆转收于2703.55点,涨51.83点。《通信》赢得了面子。
舆论总是把股民描绘成喜爱盲目投机、短期逐利,永远“不成熟、无理性”的一群,隔三差五就要喊两嗓子“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然而观察《通信》播发后两天来的市场行情,如今股民实在已经相当的成熟理性,而这恐怕也是被腰斩的股市,不幸中惟一的万幸吧!
诚如《通信》所言,“股市的运行不可能背离它所依赖的大环境,不可能脱离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股市必须在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方能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然而粮油价格的飞涨,美国经济的衰退,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危机……种种问题,无不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同步影响着中国经济。况且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巨大的通胀压力,经济的周期变化,以及不确定的奥运影响,中国经济自身也必须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小非”解禁减持所带来的资金压力,更令证券市场无法独善其身!
海峡彼岸,宣称“‘马’上就会好”的台湾当局面对近期跌跌不休的股票指数和民意支持度,不仅推出“八大措施”,而且鼓励投入八兆保险基金进场救市。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非但没能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反倒被媒体斥为“愚不可及”。舆论普遍担心投保者的血汗钱会被国际投机客在开放的股市中洗劫一空,更指责此举将严重干扰金融秩序,损害市场经济。再说,以全民的资金拯救部分被套牢的股民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反观大陆方面就聪明得多了,让新华社出来喊喊话,即便没有实际效果,丢面子而已,总不至于损失什么真金白银。
中国有些部门和个人就是热衷通过做报告、做批示,发表几句讲话,写张二指宽的小纸条等空洞而不规范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么做其实对股市——对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对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通信》清楚的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过分依赖于短期政策的刺激”,“中国股市在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但尚未彻底抹去‘政策市’的阴影”。然而吊诡的是,《通信》本身的出现又是什么玩意投射的阴影呢?
头痛医头救不了中国股市。一纸《通信》不可能,更不应该在短期内刺激股市持续大幅上涨。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压力,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是解救股市危局的釜底抽薪之策。至于证券市场自身的建设与完善,那是另外的问题。
笑看“檄文”付水流,没有丝毫幸灾乐祸的意思,惟愿在艰难时世中保持一个好心态与广大股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