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刚闭幕,花博又开幕,海峡两岸,上海、台北,真可谓盛会连连。不过恰如世博引发了广泛争议,花博也未能幸免。大陆百姓固然无权对四千亿公帑的花销说半个“不”字,台湾民众监督花博经费的使用,却被政客操弄成了又一场“蓝绿之争”,同样令人遗憾。
花团锦簇之下是否隐藏着见不得人的勾当是另一个问题,而面对合理质疑,官方一味拿“唱衰花博”就是“不爱台湾”做挡箭牌,不但是拉大旗,作虎皮,更将权力的傲慢暴露无遗。对此,各界多有评论,无须赘言,倒是两岸政府如此热衷举办“盛会”的动机与目的很值得思考。
为了塑造一个崛起的“大国”形象,中共当局不计成本的办奥运、办世博,可除了“友邦人士”的连连惊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模式并未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赏和肯定。不久之前,在一场世博主题论坛上,伦敦前市长肯·利文斯通特别强调,二○一二年奥运会将以振兴伦敦东北部的工人阶层居住区为目标,因而不会参照北京模式。
由于受到中共当局的持续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向来有限。能够通过花博这项非政治性的活动,在不刺激对岸的情况下,促进花卉园艺、旅游观光等产业的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声望及能见度”,的确是台湾的重大机遇。然而政客为了突显个人政绩,对花博大操大办、过度宣传,难免有铺张浪费、糊弄百姓的嫌疑。
坦率的讲,跳出专业领域,花博真的是什么“国际盛会”吗?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只是一个由分属二十五个国家的三十三个会员机构组成的专业协会。仅仅在大陆地区,继昆明和沈阳之后,明年,西安也将主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而恬不知盛的媒体并未对此大张旗鼓的报道宣传。
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再到台北花博,两岸政客对一场场盛会苦心经营,显然具有政治利益的考虑。不过官方运作若是脱离了现实,违背了民意,所谓盛会非但无法成为政客想像中的政绩,反而可能沦为其意想不到的劣迹。奥运与世博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预想中的改变和进步,因为在权力的挟持下,广大民众只是被动的参与其中。相反,十一月二十七日五都选举,台北市民能够用手中的选票评判花博的种种争议,这才是民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