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雷锋精神”救不了中国病人

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大字。从此之后,三月五日学雷锋便成了中国人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
所谓“雷锋精神”,在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从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到爱岗敬业的“钉子精神”;从无私奉献的革命作风,到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虽然雷锋精神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更懂得与时俱进,但随着舆论开放、民智开启,雷锋头顶的光环还是无可挽回的渐渐暗淡下来。
都说雷锋艰苦朴素,其实他戴瑞士手表、穿皮夹克;都说雷锋做好事从不留名,其实他的事迹经过润色加工,早就名满天下,甚至“雷锋”二字都成了助人为乐的代名词。至于雷锋学习与工作中的留影,又有哪张不是官方的宣传机器刻意摆拍的作品?
按上述标准寻找学雷锋的标兵,号称“中国首善”的陈光标若是天下第二,绝没人敢称第一,因为他和雷锋的最大共同点,都是做一点好事,就要让全世界知道。
尽管雷锋日记未必是自己所写,但其中那句“坚决地、无条件地做党的驯服工具”足以证明,雷锋被塑造出来,最初的形象纯粹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了令这个形象更加光辉,更具感染力,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通行四海的优秀品质才被附加到了他的身上。那么今天,学雷锋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主席诗云,“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两会前夕,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组织“二○一二年两会调查”,结果显示“社会道德建设”和“食品安全监管”分列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前两位。道德败坏频频引发食品安全危机,以食为天的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受到了威胁。所以,召唤雷锋精神,此时此刻已没有意识形态的需要,当务之急是为了挽救中国人日益沉沦的道德。可惜雷锋事迹有杜撰,形象太浮夸,而他的精神,更是个什么都能装的筐。这样一个假大空的偶像,本身不正是真善美的敌人吗?
与其轰轰烈烈的造神,不如老老实实的做人。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否则就算雷锋再世,他会救佛山的小悦悦,也未必敢扶南京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