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被禁止开放的春天比寒冬更冷。发端于突尼斯和埃及的民主革命,演变成了邻国利比亚的一场内战,而趁着全球媒体聚焦北非沙漠的良机,中共当局开始大肆镇压国内的异议人士。据不完全统计,自二月中旬以来,已有数十名各界人士遭到非法拘捕,甚至有人未受到任何指控而莫名“失踪”。
滕彪、唐吉田、江天勇等维权律师下落不明已经一个多月了。在此期间,“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民主斗士刘贤斌被判了十年重刑,而关押于都江堰看守所的作家冉云飞因为涉嫌同一罪名,日前也遭到了正式逮捕。三月二十七日,澳大利亚华裔作家杨恒均在广州被三名男子跟踪,随后便音讯全无,“病了几天”。四月三日,又是一个星期天,艺术家艾未未在首都国际机场被警方扣押,如人间蒸发般没了消息,其位于朝阳区草场地的工作室亦遭到有关部门彻底搜查。
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很多,但一个都不能少。眼看着大活人一个接一个的销声匿迹,固然是“丢人”的事,而作家不在书桌旁,律师不在法庭上,艺术家也不在工作室里,哪怕他们统统像高智晟一样在其“应该在的地方”,这个国家的失态,岂不更加丢人吗?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警告采访“茉莉花集会”的外国记者,“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针对艾未未“被带走”,《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没错,法律不是挡箭牌,声望不是挡箭牌,普世价值不是挡箭牌,特立独行的性格更不是挡箭牌。只要挡了共产党独裁与发财的路,什么法律都保护不了你,因为不搞民主,不搞三权分立,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身就是一枚“橡皮图章”,法律又怎能免于沦为任权力肆意揉捏的橡皮泥呢?况且在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里,法律的定义,原本就是“专政的工具之一”。
《环球时报》的社评虽然满纸荒唐,不过断章取义的话,也有一定道理,譬如这一句,“历史将对艾未未这样的人做出评判,在这之前,他们有时会为自己的特殊选择付出一些代价”。艾未未这样的人,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安分守己不折腾,甚至可以成为特权阶级的一员。然而他们偏偏舍弃特权,冒着身陷囹圄的风险,只为争取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这种“特殊选择”的逻辑,或许惟有艾青的诗句方能解释: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