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孔子归去来

给国家博物馆看了三个月大门的孔老夫子日前悄然下岗,移居国博的雕塑园内,安享晚年去了。
在紧邻天安门的“敏感地带”竖立孔子的雕像,曾经引发无数争议和各种解读,而今匆匆移除,舆论难免又是一片哗然。不过无论外界如何纷扰,孔子这尊文化偶像能够屹立千年,自然有其扳不倒的奥妙。关于这一点,作为孔子的冤家对头,毛泽东的认识无疑比旁人深刻许多。
互联网上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题为《毛泽东谈历史:如果再请回孔子说明共产党快完蛋了》。虽然这篇根据毛远新的谈话整理而成的文章真伪尚待考证,但其中毛泽东对孔子的评价,的确是一针见血,引人深思。
历代农民“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批孔”,因为孔子讲“君君臣臣”,“必须得批孔,要不然师出无名,造反无理”。反之,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又要把孔子请回来”,“用他那套理论管理国家”。然而此时的“孔夫子已经不是当年的孔丘本人,历代的统治阶级都给他梳妆打扮,根据统治者的需要,用鲁迅的话说,后边讲的孔孟之道,是御用文人经过梳妆打扮过的孔夫子,他们就是以这套思想来束缚统治人,是思想专制的工具”。
总而言之,造反批孔,治国尊孔,“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毛泽东的“高明”在于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如果共产党也到了自己没法统治或者遇到难处了,也要把孔子请回来,说明你也快完了。”
倘若孔子雕像的去留,果真是一场关乎左右的路线之争,显然,获胜的左派坚信,只要这个盛世维稳即可维持,至少眼下他们还无须孔子“救驾”。用得着,是“至圣先师”;用不着,弃之如敝屣。可怜的孔子,看来只能周游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之间,继续其“丧家狗”般的命运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与之道不同的老子则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站在天安门近旁,目睹这个时代礼崩乐坏,纵然孔老夫子的铜像拥有一副铁石心肠,又情何以堪?所以,无论恨他,还是爱他,孔子雕像的移除都是件可喜可贺的事。祸福倚伏的道理,就算并非老庄信徒也应该明白,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必需的生存智慧,连孔子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