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下雨是天灾,娘不嫁人是人祸。当近亿亩耕地遭受干旱影响,四百多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当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同比减少了百分之九十,第七大淡水湖——洪湖濒于彻底干涸,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的旱灾,大有从五六十年一遇向“百年一遇”发展的趋势。抗旱须要众志成城,偏偏此时“人祸”的论调再度响起,而争议的焦点,恰恰是顶着无数争议上马建设并顺利运行的三峡工程。
尽管水利、地质、气象等领域的专家近日纷纷表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三峡诱发干旱论”,但三峡工程不仅“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显然是不争的事实。否则五月十八日,温家宝总理何必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两个重要文件呢?
不过木已成舟,说什么都是白费,倒是被未过关的环评报告绊住建设步伐的港珠澳大桥工程,还有些许从长计议的可能与必要。
香港特首曾荫权十九日出席立法会的问答大会,不点名批评“部分政党、政客在大型基建项目即将上马之际,借环保、保育之名,利用法律程序或其他手段加以阻挠,为求达到一己的政治目的,不惜损害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
抛开上述言论损害司法独立的嫌疑不谈,其背后所透露的,为工程而工程的发展逻辑实在荒谬至极。没错,大型基建项目的确能够拉高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就业率,可工程建设本身只是一个开始,能否取得长远效益,关键在于后续运营。用一座大桥把港珠澳三地联结起来的必要性,或者说不必要性,跟在中国境内建造两座迪士尼乐园毫无二致。迪士尼乐园落户香港,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特区的关照,但这种可能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安排犹如一枚“毒苹果”,甘甜过后,上海迪士尼乐园开门迎客,其危害便会逐渐显现。
支持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人士,坚信这项工程有利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可从奶粉到豪宅的抢购,这样的“融合”难道还不足够?曾特首表示,不到“绝境”,不会考虑限制内地居民购买香港房产的建议。那么,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为了把香港加速推入“绝境”吗?所有人都想从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分一杯羹,但说白了,这个社会跟“火炕”没什么不同,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得到一定的温暖,跳进去的后果则不堪设想。港澳台的同胞们,尤其应该把握住此间的分寸。
一项又一项“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工程,彰显着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和英雄气概。然而翻开共和国六十余年的短暂历史,“大干快上”的亏,老百姓似乎也吃了不少。急功近利的歪风吹到香港,留下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自然成了明年即将卸任的曾特首苦心孤诣的追求。“无为而治”,是平庸且蠢动的政客难于领悟的高级治理艺术,所以李鹏之流,总会被历史耻辱的铭记。可惜这种悲剧伤害的不单是他们自己,因为政客的手中,掌握着权力。